指纹识别软硬结合板小编曾经听到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应该说人工智能是人脑智能的扩展、延伸和补充,人工智能应该与人类智能协同配合,通过人机智能融合来共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而近年来,无人驾驶、智能医疗、聊天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阿尔法狗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长足的进步。但这是否也意味着,越来越多原本需要人类完成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但目前,在工业生产或生活领域逐渐替代人工的主要是机器人技术。其中,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层次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机器。事实上,智能机器人是集人工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机器,具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功能的各种内外信息传感器,以及如同人体筋骨肉的各种能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效应器,使它们的手、脚、眼鼻口、触角等能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智能机器人有很发达的“大脑”。在智能机器人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分析出现情况、安排行为且具有自适应能力。
“智能机器人是集人工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机器,是能进行自我控制的独特的"活物"。目前人工智能可从事的工作大致有两类:一是简单重复性低智能工作,如自动装备生产线上的工作。
另一类是需处理大量信息、不容有过失的高智商工作,如医院影像科的看片医生、公交或高铁司机乃至飞行员等岗位,一旦出错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或重大灾害。
但这两类职业都不可完全脱离人的智能管理作用,尤其在人工智能无法完全胜任的关键工作环节,仍需人为高智商干预。
而对于需要创造性智慧的职业,如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目前尚无迹象显示有人工智能机器人欲取代人类。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那些无需很高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岗位职责界限清晰的职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较大;而只有在高学历教育背景培育下不断努力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的职业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正是他们在不断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进入更高文明的智能社会。
任何新兴技术都有可能是双刃剑
今年4月,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北京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做视频演讲时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者。“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最好的事,要么就是最糟糕的事。人类需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限制,将无法与之竞争。”霍金警告。
曾经的科幻已成为了现实,然而人工智能是否会像霍金警告的那样,摆脱人类的控制,并给人类造成灾难呢?明东对此进行了层层剖析。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便是对人脑思维信息过程与功能的模拟及创新,“师从人类而某些功能又高于人类。前
人工智能已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令人类望尘莫及,这有助于人类自身智能发展的突破。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对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带来巨大且深刻的影响,甚至能引发安全问题。有学者认为,让计算机拥有智商很危险,它可能会反抗人类。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人类迟早不得不面对人工智能可能触及社会伦理底线的敏感难题。
人工智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达到或超越人脑的水平,风险尚处于可控的范围。将来更大的可能是人工智能与人脑智能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新一代的赛博人(Cyberman,人机复合),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人类自身密不可分的有益智产而非伤身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