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古装剧里面看到人们在各种文书上签字画押的场景,认罪书、卖身契、账本等等,比如《琅琊榜》中谢玉被流放时写了一封信,实在找不到印泥,咬破手指都要摁一下...
然而古代并没有指纹识别技术,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如何能够鉴别是否真是本人所按?
在历史中将指纹用于断案又是否真实存在?今天指纹识别软硬结合板小编带你揭秘...
其实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指纹、掌态识别很早以前就有了,不要认为古人连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这件事情都不知道!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有了用指纹破案的记录。在云梦出土秦简中的《封诊式-穴盗》篇记载: “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这表明秦代司法人员已将“手迹”作为破案方法,并对作案现场进行司法检验的一种物证。
并且,古代军队都要造册,叫做《箕(jī)斗(dòu)册》,即登记士兵指纹,用于辨别谁是谁,进行法律意义上的验证:
前因岑部院驻节台阳,一切应听就近调度,本部堂批不定断有之,或系验文备案而不批发亦有之。所称营中编箕斗册一件,遍查未见,是详是禀,抑系验文?何时发申?何时递送?该道速即查明禀复,不得摭一、二事,遽谓本部堂怠于批发。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都以某“记”来作为自己的记号,让人易于分别。商代陶片主人制作陶器时,就顺手一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江西万年的斋山商代土著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商代陶片)
如果是签订契约,也都要在契约后头按手印,作为身份的鉴定。
有人认为指纹识别是现今的技术:“在19世纪晚期,指纹已经被用作警察破案的线索,但直到1898年,发生在孟加拉的一起谋杀案,是全球第一例在法庭上以指纹定罪的案例。”
然而事实上,指纹用于法律上的断定,中国有史以来的物证,都要比这早得多得多。毕竟如果古人不知道每个人手印的独特性,那为什么还要按手印呢?
我们都知道,签字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字体都不一样,不管别人跟你类似不类似,但这个名字是你的,又和你的字一模一样,就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再加上指纹,那就是你签的没跑了(强制或欺骗除外)。
因此,中国宋元及以后,人们招供画押,一般都会在落款处按上手印。日后如有疑问和纠纷,可以调出案卷。如怀疑不是本人押的,可以让此人在另外一张纸上按下他的手印,然后同案卷上的进行对比,是不是本人,一看便知。
没错,靠的就是肉眼识别。
你觉得指纹很微小吗?其实你自己用眼睛看看手指上面的纹路,是能够看得清的,如果沾上印泥就更明显了。
指纹本身不难分辨,只是如果要依据你摸过的物品上所留下的体液残余来提取指纹,才是现代科学的神奇之所在!
除了“指纹”鉴别,人们还意识到整个手掌、脚掌的纹路走向都不一样,因此这些也都用作法律证据。
除此之外,古代社会因为识字的人比较少,多属于精英阶层,因此在普通人参与的契约上一定要摁手印。因为古人没有笔迹鉴定技术(而且古代很多文人以模仿字迹为个人爱好),手(掌)印成了主要的证据来源。
在古代,其实画押多用于俯首认罪的一种形式,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按了手印就是以天地良心为证(当然很多时候认罪的地点在公堂,一条街的人都看着也没有办法),所以当时押指纹的公信力空前的高,也是当时人民自我约束能力的良好体现(也很单纯)。
这一传统也流传至今,只是提取形式更加高级而已,大家在办理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的时候都会被采集指纹,如果有幸能够到所里一游,蜀黍还可免费提供询问笔录签字画押体验一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