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小编认为手机产业,是一个让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领域,因全世界前十大手机品牌中,中国品牌已占7席。而芯片制造,一个让中国手机困惑的领域,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制造商仍完全依赖芯片进口。目前,中国芯片年进口额约为2000 亿美元,是国内最大宗进口产品,而作为市场需求接近全球的1/3国家,中国自己的芯片产值却仅占全球的6%至7%。
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这样卡住了中国手机制造的脖子。中国手机要全面迈上中高端,解决这块“芯病”是必由之路。
但“核芯”技术受制于人,对芯片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受制于厂商的芯片供应量,国产中高端手机制造商对自身手机产量并没有绝对的主导权。另一方面,近年来,手机芯片价格浮动较大,这给国产手机制造成本带来不小压力。同时,海外芯片制造商还拥有专利优势,所有采用相关技术的手机企业都要获得授权,这在无形中带来中国手机制造成本的上升,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国产芯片初步站稳,面对“缺芯少核”这一国产手机行业多年的软肋,国产手机芯片制造正在尝试摆脱困境,并已在不少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进入从无到有,初步站稳的阶段。
芯片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技术环境的支持,在这一方面,中国也在发力。
两大领域或可逆袭
逐步站稳市场的国产手机芯片,有无可能在未来几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起步较晚的中国手机品牌正在抢抓机遇,不断探索,扩大这种可能性。
机遇之一是5G时代的到来。就目前来看,芯片技术成为5G能否按期商用的关键,5G终端芯片方面的研发很大程度上正处于滞后状态,谁在这一方面率先突破,无疑就占得了先机。
“手机是5G商用化的第一梯队产品,也是2020年商用的主打产品,手机芯片的更新换代是5G最大的技术瓶颈,芯片技术是5G商用的关键节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
人工智能芯片是中国手机芯片面临的另一大“风口”。人工智能有助于打破智能手机的创新瓶颈。作为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智能平台,手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只是时间问题。如今,手机芯片中是否集成人工智能处理器,成为未来全球手机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点,可以说,谁抢占了人工智能,谁就抢占了智能手机发展的制高点。这也意味着,中国手机芯片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面对新的机遇,中国在顶层设计层面为芯片产业描摹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所制定的中国芯片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如今,国产手机的“中国芯”正在不断探索突破,更大规模的“攻芯战”已经吹响号角。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能否抓住5G商用和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机遇期,将成为中国手机芯片是否逆袭的关键。